近日,臺積電正式提出2nm以及后續(xù)1nm的工廠擴建計畫。
預計總投資金額將高達8000億至1萬億新臺幣(約1840-2300億元),占地近100萬平方米。
據(jù)聯(lián)合新聞網(wǎng)報道,位于中部科學園區(qū)(中科)的新工廠將占用周邊的一個高爾夫球場以及部分公有土地。
這也是繼竹科寶山之后,臺積電規(guī)劃的第二個2nm晶圓廠。
業(yè)界指出,相較于后續(xù)用地問題仍待解決的臺積電竹科寶山2nm工廠,臺中高爾夫球場土地所有權單純,一旦與興農(nóng)集團完成協(xié)商,很有可能超過竹科寶山建廠進度。
根據(jù)臺積電初步規(guī)劃,工廠預計在2022年獲得用地許可并展開環(huán)境影響評估,最快于2023年動工,預計可創(chuàng)造約8000個就業(yè)機會。
來源:經(jīng)濟日報
這兩年由于對芯片需求的劇增,臺積電產(chǎn)能擴充與開發(fā)較往年可說是「五倍速」前進。為了確保產(chǎn)能的提升,相關的支出也大舉拉高,尤其是在先進制程方面。
目前臺積電在中科的制程涵蓋28nm及7nm,由于2nm及1nm制程的設備可以共用,未來將由1.8nm、1.4nm,逐步向1nm推進。
業(yè)界推測,臺積電2nm最快可以在2024年試產(chǎn),于2025年實現(xiàn)量產(chǎn),之后再進入1nm,以及后續(xù)的「埃米」制程。
來源:經(jīng)濟日報
工廠建成后預計每年用電量可以達到75萬千瓦,當?shù)匾粋€發(fā)電機組每年的發(fā)電量是55萬千瓦。
也就是說,全年需要差不多1.5臺機組保障臺積電新工廠的用電需求。而當?shù)啬壳翱偣簿椭挥?0臺發(fā)電機組。
2nm:MBCFET
在工藝下降到5nm之前,F(xiàn)inFET(鰭式場效應晶體管)一直是很好的。
當達到原子水平 (3nm是25個硅原子排成一行) 時 ,F(xiàn)inFET開始出現(xiàn)漏電現(xiàn)象,可能不再適用于更進一步的工藝水平。
在2nm工藝上,臺積電并沒有直接使用三星規(guī)劃在3nm工藝上使用的GAAFET (環(huán)繞柵極場效應晶體管),也就是納米線(nanowire),而是將其拓展成為MBCFET(多橋通道場效應晶體管),也就是納米片(nanosheet)。
GAAFET是一個周圍都是門的場效應管。根據(jù)不同的設計,全面柵極場效應管可以有兩個或四個有效柵極。
通過在柵極上施加電壓,你可以控制源極和漏極之間的電流,將其從0切換到1,并創(chuàng)建一個處理器的二進制邏輯。
從GAAFET到MBCFET,從nm線到nm片,可以視為從二維到三維的躍進,能夠大大改進電路控制,降低漏電率。
2nm采用以環(huán)繞閘極(GAA)制程為基礎的MBCFET架構,可以解決FinFET因制程微縮產(chǎn)生電流控制漏電的物理極限問題。
1nm:「鉍」密武器
2021年5月,麻省理工學院(MIT)的孔靜教授領導的國際聯(lián)合攻關團隊探索了一個新的方向:使用原子級薄材料鉍(Bi)代替硅,有效地將這些2D材料連接到其他芯片元件上。
這項研究「Ultralow contact resistance between semimetal and monolayer semiconductors」已發(fā)表在Nature期刊上。
論文地址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6-021-03472-9
自2019年起,MIT、臺大和臺積電就展開了漫長的跨國合作。
MIT團隊最先發(fā)現(xiàn),在「二維材料」上搭配「半金屬鉍(Bi)」的電極,能大幅降低電阻并提高傳輸電流。
之后,臺積電技術研究部門則將「鉍(Bi)沉積制程」進行優(yōu)化。
最后,臺大團隊運用「氦離子束微影系統(tǒng)」將元件通道成功縮小至nm尺寸,終于獲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。
這種材料被作為二維材料的接觸電極,可以大幅度降低電阻并且提升電流,從而使其能效和硅一樣,實現(xiàn)未來半導體1nm工藝的新制程。
未來,「原子級」薄材料是硅基晶體管的一種有前途的替代品。
研究人員表示,他們解決了半導體設備小型化的最大問題之一,即金屬電極和單層半導體材料之間的接觸電阻,該解決方案被證明非常簡單,
即使用一種半金屬,即鉍元素(Bi),來代替普通金屬與單層材料連接。
這種超薄單層材料,在這種情況下是二硫化鉬,被認為是繞過硅基晶體管技術現(xiàn)在遇到的小型化限制的主要競爭者。
金屬和半導體材料(包括這些單層半導體)之間的界面產(chǎn)生了一種叫做金屬誘導的間隙(MIGS)狀態(tài)現(xiàn)象,這導致了肖特基屏障的形成,這種現(xiàn)象抑制了電荷載體的流動。
使用一種半金屬,其電子特性介于金屬和半導體之間,再加上兩種材料之間適當?shù)哪芰颗帕?,結果是消除了這個問題。
研究人員通過這項技術,展示了具有非凡性能的微型化晶體管,滿足了未來晶體管和微芯片技術路線圖的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