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前,也就是1月4日,立陶宛總統(tǒng)瑙塞達“認錯”,承認以“臺灣”名義設代表處是一個錯誤,表示此事未與自己商量過,并于1月6日要求立陶宛外交部拿出緩和方案。此事都已知曉,無須多言。
接著,又出現(xiàn)了一些新動態(tài)。
1, 立陶宛副議長要求改名
1月7日,立陶宛副議長安德柳斯·馬祖羅尼斯表示,“我們需要尋找方法改變代表處的名稱,這是最容易實現(xiàn)的方案,這個名稱對立陶宛造成了巨大的損失。”
他還表示,“臺灣代表處”應該被改稱為“臺北代表處”。
2, 反對黨威脅發(fā)起動議
1月7日,立陶宛議會最大反對黨“綠黨和農民聯(lián)盟”發(fā)表聲明,要求現(xiàn)政府立即改正錯誤,更改“臺灣代表處”名稱,否則將在議會發(fā)起動議。
3, 反對黨要求外長辭職
俄羅斯衛(wèi)星通訊社10日報道,立陶宛社民黨要求將“臺灣代表處”改名,并要求立外長蘭茨貝爾吉斯辭職,稱這是改善中立關系的第一步。
4, 立陶宛副外長承認失誤
根據(jù)立陶宛國家電視臺9日報道,立陶宛副外長曼塔斯·阿多梅納斯當日表示,此前沒有人預料到中立關系惡化會給立陶宛的投資環(huán)境造成這么大的影響。
他進一步解釋,之前根據(jù)雙方的進出口數(shù)據(jù),覺得金額不大,立陶宛外交部曾預計不會造成重大經濟損失,但現(xiàn)在的情況表明,事情并沒有按照他們預計的那樣發(fā)展,立陶宛企業(yè)面臨很多困難,壓力也很大,這都是早前沒有預料到的。
5, 立陶宛影子內閣開始動作
立陶宛影子內閣也發(fā)表聲明,希望立現(xiàn)政府糾正錯誤,將“臺灣駐立代表處”改名為“臺北代表處”,實現(xiàn)中立關系正?;?。
上述一系列變化表明,立陶宛一部分政客已經感受到疼了,他們未必會認為這是一個錯誤,但估計已經認識到這是一個“失誤”,早前計算得不夠準確。
從這些動態(tài)中還能看到2個新變化:
其一, 立陶宛民意變化
政客往往都是隨民意變化而改變的,總統(tǒng)瑙塞達、立陶宛綠黨及社民黨、立副外長、立陶宛影子內閣等對象的立場變化,很可能就是出于這一因素。
根據(jù)立陶宛民調機構Vilmorus的數(shù)據(jù)顯示,瑙塞達去年12月支持率最高,達52.5%,頭鐵的立總理希莫尼特大幅下滑至30.5%,外長蘭茨貝爾吉斯下滑到可憐的15.3%,立陶宛現(xiàn)政府支持率跌破20%,只剩下17.3%;它們的不支持率則大幅上升,比如蘭茨貝爾吉斯上升到了66.4%。
其二, 金主很可能也發(fā)生了變化
立陶宛雖然直接出口中國的東西不多,但其數(shù)百家公司為同中國進行貿易的跨國公司生產服裝、家具、零部件等等。
一旦傳聞中的“二選一”成真,意味著這些公司將遭受巨大損失。
金主們若是不高興了,還能有那幫政客的好果子吃嗎?
如今,希莫尼特執(zhí)政團隊有2點比較糟糕:
一是處處失算,讓民眾看到了這是怎樣低能的一個執(zhí)政團隊,難獲民眾信任;二是給企業(yè)帶來了巨大損失。
一旦民意盡失,一旦金主們不高興了,以希莫尼特、蘭茨貝爾吉斯為代表的那幫人,只怕結局不會太好。
如今更糟糕的是沒有外援,美國口惠而實不至,只是嘴上說幫,不給實際好處;
歐盟也不會幫它,一則歐盟也想收拾立陶宛,不然中東歐那些小國都太聽美國的,而不聽歐盟的,這隊伍還怎么帶;二則歐盟也需要借機敲打那些小國,別到處惹事。要不然,若是這次幫了立陶宛,下次捷克、波蘭、瑞典等國全都到處惹事,幫還是不幫?到處幫這些小國擦屁股,可不是什么好事。
對于我們中國來講,挑釁到我們核心利益的,也需要殺一儆百,讓其它蠢蠢欲動的小國多算算后果。